好片,你未必看过!
不得不说,意大利导演非常擅长用电影讲故事。
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也是来自于意大利。
这是一部在2007年上映的冷门佳片。
导演凭借着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。
然而,它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——
《听见天堂》
影片讲述的是导演克里斯提诺·波顿的工作伙伴,意大利音效师米可·曼卡西在上世纪70年代身为盲童的成长故事。
米可在八岁时因意外而逐渐失去了视力,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,反而寻找出他对声音独特的敏锐天赋。
逐渐引领他在以炫丽的视觉艺术著称的电影产业里,成为一位专业的音效师与音乐家。
而今天这部《听见天堂》的导演克里斯提诺·波顿,在一次电影拍摄过程的闲中,米可聊到他在一所与世隔绝的非凡学校长大。
在70年代的意大利,失去视力就代表着失去一切的希望,只能学习成为一名电话接线生或编织工。
但学童为了获得校方对视障者的尊重与实践自我梦想的权利,而不断地向学校进行抗争。
克里斯提诺·波顿被米可讲述的这个故事触动了。
因此一部关于梦想与勇气的动人电影就此诞生。
影片中的米克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他拥有着一双深邃的明眸,天性活泼好动,十分热爱电影,每周末都会同家人去一起影院,然而意外却发生了。
影片的开头,是一群孩子在玩捉迷藏,蒙着眼睛的小男主人公米克就这样闯进观众的眼里。
在他摘下眼罩之后,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像是在阳光照射下,那么灵动又富有生机。
但这也预示着后面的剧情,贪玩的米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拿起了那把改变他命运的猎枪。
一声巨响,荧幕一黑,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。
再亮起时,就只有米克躺在地板上,满目鲜血。
从此,上帝便关上了米克的眼睛。
他的视力基本为零,只能影影约约看到一些黑影,这给幼小的米克带来了很大的打击。
在那个年代,意大利对于双目失明的孩子就学问题有着严格的规定,那就是不得再进入普通学校上学。
于是米克的父母不得已将米可送入盲童学校。
那是一所规矩森严的学校。
校长自己也是一位盲人。
所以在他的认知中,身为盲人的孩子已经是先天的弱者了,只有更规矩些,努力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才能生活下去。
面对这里的一切,米克表现得十分抗拒。
他一开始不肯学习打盲文,编织等技能。
直到他无意中听到了录音机里传出来的美妙声音,他便开始沉迷于收集各种声音,然后再合辑成一场场奇妙的剧场。
他开始了反抗,恰好,他的不同之处被教习文化的唐老师察觉。
这个善良的老师告诉他,除了视觉,他还拥有听觉,不能看到世界,那就去倾听这个世界。
于是米克便走上了用听觉代替视觉,去看这个世界的美丽的道路。
米克如此举动在盲校校长看来是"不务正业",他勒令要将米克赶出学校。
但是,米克的创造性行为已经影响到了他身边的同学,老师,甚至钢铁厂他的工人。
于是大家联合起来,与校长作抗争,最后赢得主动权,米克和他的小伙伴们得以用声音给家长上演了一场完美的汇报演出。
影片的感人之处:
除了将米克在生命受挫时仍不放弃希望的勇气,以真实而不煽情的方式诠释出来之外,更在于整部电影拍摄的过程。
从一开始筹拍这部电影,导演就希望电影里的部分演员是由真实生活中的盲童担任演出。
因为他们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障碍,他们就是电影当中的角色。
因此,本片最大的挑战即是如何将一般演员与视障演员融合在电影中。
视障演员的加入,提高了制作上的困难度,也赋予影片更深一层的意涵。
选角的过程大约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,剧组巡回意大利全国,发现一些充满天份的孩童。
打动剧组的不只是他们的自然表演,还有他们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,充分显现出的对生命的热情与决心。
在漫长的集体表演训练中,视障孩童学习如何在电影中演出,一般孩童则学习视障孩童的动作。
最后,一种不可思议的协调感在电影当中完美的展现出来。
与此同时,除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情之外。
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还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状态。
自由意识形态的高涨与社会运动的兴起,学生与劳工涌上了街头抗议所有不合理的政策,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学校里对既有体制的奋力抗争。
他迫切地透过《听见天堂》传递着一个共通的理念:
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中,每个人都有勇敢去追求梦想的权利。
电影中的米克可以用录音机去收录世界上的声音,而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感受世界的美好。
我们看到的四季是春的万物复苏,夏的热浪炎炎,秋的黄叶纷飞,冬的皑皑白雪。
而在米克的世界里,春是雨滴,夏是蝉鸣,秋是狂风,冬是旱雷。
他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,一点点收集声音,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听觉世界。
生理的残障,是障碍却又非障碍。
孩子们心灵的自由为声音插上了翅膀,这欣喜也就超越了漫无边际的黑暗。
主演: 卢卡·卡波里提 / 马可·科奇
—--The End--—
往期推荐: